报告题目:1. 磁单极存在的天文观测证据和它在天体物理学中的重大作用;
2. 中子超流涡旋体的中微子辐射及其效应―脉冲星自转减慢和高速中子星.
报 告 人:彭秋和 教授 (南京大学)
时 间:2019年4月17日(周三)14:00-17:30
地 点:物理楼 LE523 邀 请 人:李芳昱、文毫
报告摘要:
磁单极相关天文课题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报告将包含以下内容。1.磁单极存在的天文观测证据:2013年天文学家在银心附近发现了反常强的径向磁场。它同2001年我们在ApJL 上的论文<含磁单极超巨质量的活动星系核模型>中的(排它性)理论预言在定量上是相一致。它可能具有两个重大意义:1) 银河系中心的黑洞模型是非物理的。2)它可能是(粒子物理学预言的)磁单极存在的强烈天文观测证据。2. 磁单极驱爆超新星爆发的统一模型。3. 磁单极驱爆宇宙热大爆炸。4.向类星体与活动星系核的黑洞模型挑战。
关于中子超流涡旋体的中微子辐射及其效应―脉冲星自转减慢和高速中子星,将报告以下内容:1.首先介绍近年来脉冲星观测的(P-dP/dt)图同国际流行的脉冲星自转减慢的磁偶极辐射理论(标准模型)预言的明显矛盾。其次介绍1982年我们提出的中子超流涡旋体的中微子辐射理论模型。2. 在1982年我们的理论基础上介绍我们提出的高速中子星的物理起源于我们的中子超流涡旋体的中微子辐射喷流模型的最新计算进展。
报告人简介:
彭秋和,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彭秋和教授主要致力于核天体物理学(包括高能天体物理)和星系天文学的研究。在核天体物理学领域,彭教授研究的课题涉及中子星(脉冲星) 、超新星爆发机制、恒星内部的热核反应、AGB星内部重元素核合成以及星际放射性元素(例如26Al)的天体起源等问题。他曾应邀在北京、上海等几个主要的原子核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核物理研究所以及台湾清华大学核物理研究所多次讲学, 是我国核天体物理学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彭教授迄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最近,他所做的关于磁单极天文观测证据,以及将凝聚态物理(低温固体理论与中子超流渦旋运动)、粒子物理(中微子辐射)、核物理等多门理论物理应用于中子星(脉冲星)研究的系列学术工作引起国际天文学界的广泛关注。